用數據打一場行銷策略的勝仗

Google行銷導師 Avinash Kaushik在一則訪談中分享了他對於任何組織的領導人或行銷人應該要關注的三個數據面向:1. 客戶開發(Acquisition)、2. 使用者行為(Behavior)、3. 結果(Outcome)。

這三個面向是策略層次的建議,執行面的方法,他在三篇文章中有精闢的說明。自Ball State的電訊傳播研究所畢業,並參與數位內容行銷與分析多年之後,再次拜讀到Avinash Kaushik的文章,只能用驚豔和醍醐灌頂來形容。話不多說趕快來讀這三篇文章吧!

最佳數據分析指標:以及15個案例
最佳數位媒體指標:留言、轉發、按讚及其經濟價值
必勝分析密技27:智能指標計算器

延伸閱讀:
智慧模板:最佳數據分析指標
敏捷分析流程:指標>假設>實驗>行動
內容、行銷與測量最佳組合:「看,想,做,愛」使用者意向集群

你有數據分析和行銷分面的問題嗎?歡迎留言討論!

如何測量無法量化的成效?行銷篇

在教育或非營利組織內想要測量成效,通常會遇到幾個困境:

  1. 沒有量化目標及成效的習慣
  2. 目標及成效不如銷售單位可用銷售數字度量、計算成效
  3. 沒有適合的工具或語言討論如何度量成效

教育是一個長期且不斷演進的過程,且影響變因眾多,相對不易於統計。但是組織運作成效的測量相對較為容易。其中行銷的成效因為線上內容的黏性與高觸及率,讓曾經密不可知的行銷成效的測量變為可能。

最直觀的測量方式是「動作」與「回饋」之間的關係。例如一則官網、臉書或YouTube內容上線後一定期間內線上使用者的互動與瀏覽量及瀏覽時間。

對一般銷售行為而言,這個數字通常可以更進一步「轉換」成「銷售」成效,即賣了多少錢。但是在非營利組織中,這樣的轉換(conversion)並不具意義。在非營利單位中用作計算「轉換率」的「計量單位(Currency)可以改用「注意力時間(Attention)」和「互動(Engagement)」兩個面向來測量。

例如有多少人詢問?多少人參與?多少人申請相關服務?使用者回饋?

設定目標、並加以測量看似無法量化的成效是一個務實的方式。如果再搭配特殊的網址標記加以追蹤更可以精準地測量出每則訊息發出後獲得的成效。

你可能會說,這麼複雜啊,我沒時間啦!訣竅其實是不要想太多,先開始做,然後再慢慢調整。

我接下來也會陸續分享單位的一些統計方法,如果你有相關心得或問題也歡迎與我分享!

媒體日曆(媒體刊登排程表)

規劃內容策略其中一個重要的工具就是媒體日曆(Editorial Calendar)。媒體日曆讓同仁即時掌握各項媒體工作及時程,一目瞭然。在需要與不同部門協作時更顯重要。

時間
產出不同媒體內容所需時間不同,長效性的內容,比起即時性的內容通常要花費更多時間規劃,效益也較長。但即時性的內容可以反映出單位的活力和社會關懷,因此不可偏廢。

效益
產出內容後,需要定期(通常是1季)檢視產出的內容,瞭解那種內容形式、主題是受眾感興趣、需要的,以便規劃未來的內容方向。

回饋
也可以透過訪談或問卷直接和使用者對話,第一手了解需求。

媒體日曆模板
內容策略師及紐約大學兼任講師布萊恩洪寧曼(Brian Honigman) 就提供了兩個很實用的模板,GoogleSheet模板
Trello模板

如果你有媒體日曆規劃經驗或問題,歡迎留言與我分享或討論!